李贵苍教授讲座:“后现代知识观导向下的教师个体成长:逻辑、价值与路径”

发布时间:2025-11-06浏览次数:11

2025115下午大学外语部邀请世界文学与区域国别研究院中外语言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李贵苍教授镜湖校区1-423题为“后现代知识观导向下的教师个体成长:逻辑、价值与路径”的专题讲座。本次讲座由大学外语部主任戚宏波教授主持,大学外语部研究院及英语学院的多位教师参与交流。

讲座伊始,李贵苍教授从学科发展的时代背景切入,指出在翻译学与国别区域研究列为一级学科的当下,外语专业教师面临着转型与发展的新要求。他梳理了西方哲学史中知识观的演变脉络,尤其是系统阐释了从古典哲学到后现代思潮对“物”、“事”和“人”的知识建构及其深刻变革。

李教授首先回顾了柏拉图提出的“justifiable true belief”知识定义,通过“洞穴隐喻”说明理念世界中信念对认知的决定作用,并对比了中西方知识观的差异:中国传统强调知识的累积性、稳定性与权威性,体现为教育中对标准答案与经典传承的注重;而西方自二战之后,特别是进入后现代以来,知识观逐步转向主观性、情境性与生成性。他进一步以尼采“上帝死了”、罗兰·巴特“作者死了”、福柯“人之死”等一系列思想命题为例,说明后现代如何逐步解构传统认知中的权威与中心,将知识的建构基础从“人”转向“语言”,强调意义是在特定语境中被不断生成的产物。

在阐述后现代知识观对教育的影响时,李教授指出,教师角色必须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知识建构的引导者”与“协同创造者”。他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提出,教师应通过创设问题情境、组织跨学科合作、尊重学生个体经验等方式,将课堂转变为师生共同探索、质疑与创造知识的动态场域。此外,他还以美国课堂中的自主评分机制、浙江大学“三自”教学实验等案例,说明教育评价方式也应从“考学生不会的”转向“考出学生学会的”,从而真正激发学生的主体性与创造力。

在互动环节中,三位教师分别就知识观转型在实际教学中的落实路径、后现代语境下教师权威的边界、以及跨学科课程设计等话题提问,李教授结合理论脉络与实际案例一一作出深入回应,现场交流气氛热烈。

整场讲座逻辑严密、引证丰富,既有哲学层面的思想溯源,也有教育现场的实践观照。李贵苍教授以其深厚的学识与开阔的视野,为在场教师提供了一场思想深刻、启发深远的学术盛宴。大家纷纷表示,此次讲座对理解知识本质、推动自身教学创新与实现专业成长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供稿:王敏)